来源:财联社
编辑 史正丞
图片来源:由无界 AI工具生成
综合多家媒体报道,当地时间周一,美国高院驳回科学家Stephen Thaler申请再审“AIGC专利申请权”案,算是为AIGC作品的专利和版权问题给出了一个判例。
可能是地球上最早一批玩计算机神经网络和“大模型”的人,Stephen Thaler在1995年创办了Imagination Engines,并在同年实现使用“创意机器”学习过往曲谱来“创作”旋律。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是上世纪90年代的AIGC。同一年,微软刚刚推出Windows 95,谷歌更是要等两年后才诞生在加州的一个车库里。
总而言之,许多读者可能今天才头一次听说Stephen Thaler的大名,证明这公司主攻赛道的时候过于超前了。不过对于当今如火如荼的AIGC产业来说,Stephen Thaler倒是很应景地贡献了一个判例。
AI的“创作”无法申请专利、版权?
本文提到的案子并不麻烦,Stephen Thaler向美国专利及商标局提出申请,他认为自己的“统一感知和自主引导设备”(简称DABUS),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自行设计了一款饮料架和一个应急标志,应当拥有专利的所有权。但美国政府在去年2月做出决定,由于“法定文本、司法先例和版权局的长期实践”,拒绝为“不是人”的AI系统授予专利。
随后Stephen Thaler便开始从地方法院一路打官司到最高院的过程,最终在周一盖棺定论。此前,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同样拒绝重审此案。
整个案子还有一个背景:Stephen Thaler曾试图作为AI系统的发明人,在美国、欧盟、英国多地为系统生成的AIGC作品申请专利,也遭到拒绝。
Stephen Thaler目前与美国专利及商标局还有另外一个案子在审。Stephen一纸诉状告到华盛顿特区联邦法院,要求推翻专利及商标局关于“他的AI艺术作品不受版权保护”的决定。
更大的看点还在后面
很显然,Stephen Thaler在全世界各地的官司,并不只是为了申请版权,而是给AI争夺“成为权利人”的先例,背后牵扯着重大的经济利益。
相较于如何申请版权,美国高院将在未来两个月内做出判决的一桩案子,将决定AIGC产业还“能不能做”。这个案子财联社之前也报道过,ISIS巴黎恐袭案的受害者将谷歌旗下Youtube告上法庭,要求互联网巨头为平台上的恐怖主义内容,以及定向推荐这些内容承担责任。
这个案子背后,涉及的正是被称为“互联网平台保护伞”的通信改革法案230条款,即网络服务供应商只要没有主观恶意,就无需为平台上的第三方内容被追责。
虽然这个案子乍一看只与有“用户生成内容”(UGC)的平台有关,但科技和法律圈均认为,230条款的命运与ChatGPT、Bard等一系列AI产品息息相关。除了这些聊天AI可能会面临侵犯隐私、诽谤等诉讼外,它们通过检索互联网信息生成内容的逻辑,其实与Youtube的推荐算法相似。
根据惯例,美国高院将在今年6月底前作出判决。
在今年2月的庭审中,AI产业其实已经“中了一枪”。虽然本案并不直接涉及AI,大法官尼尔·戈萨奇直接提及,人工智能工具不应该享受230条款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