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块链资讯 >  正文
AI新秀思必驰冲刺IPO:造芯同时能“造血”吗?
发布日期:2022-07-29

中国科技新闻网7月29日讯(赵芙瑶)如今人工智能最热门的赛道之一,无疑是计算机视觉领域。自iPhone搭载了Siri起,人工智能语音技术便开始引发业界的广泛关注。《2022年中国对话式AI行业发展白皮书》也提出,如今对话式AI的产品定位为“实现替代与辅助人工对话的共生,以达到最优人机协作”,其商业价值已逐步得到市场充分认可,成为了人工智能产业落地的先行环节与价值凸显赛道。

提起国内人工智能语音技术提供商,已经上市的科大讯飞似乎成为绕不开的知名企业。而云之声、云天励飞、思必驰等“后起之秀”也先后向外界释放了上市的信号,近日,思必驰在科创板提交了招股书,准备冲刺IPO。

众多AI企业一边纷纷谋求上市,一边在拥挤的赛道中不断寻求商业化落地。思必驰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何差异化优势?AI企业的“通病”——不太稳健的财务数据是否是思必驰前进的“桎梏”?“云+芯”、软硬件一体化是个“好故事”吗?

增收不增利,“云+芯”能否救急?

思必驰将自身定位为“对话式人工智能平台型企业”,基于其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对话式人机交互平台和人工智能语音芯片,围绕“云+芯”进行布局,提供软硬件结合的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服务,实现普适的智能人机信息交互。

招股书显示,全链路语音及语言交互技术为思必驰的核心技术之一,全链路智能对话系统定制开发平台(DUI 平台)则是其代表产品。据DUI平台官网显示,其为智能电视、智能家居、智能音箱等多个行业提供解决方案,包括情感语音合成、语音转文字、长录音语音转写、APP开发等功能。其中,实时长语音转写支持大会演讲投屏、实时直播字幕、实时法庭庭审等场景,但是支持的语言种类相对单一。思必驰的强势竞争对手科大讯飞的官方数据显示其产品可支持33种语言、以及多种方言的翻译和识别。

AI新秀思必驰冲刺IPO:造芯同时能“造血”吗?

图片来源:DUI平台官网

依托于DUI平台,思必驰主要面向智能家电、智能汽车、消费电子等物联网智能终端厂商,以及数字政企类客户(涵盖金融服务、交通物流、地产酒店、政务民生、医疗健康等行业场景)提供方案、产品及相关技术服务,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产品形态:智能人机交互软件产品、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以及对话式人工智能技术服务。据其招股书介绍,DUI平台即为“云”,“芯”则为AI芯片,思必驰发布了人工智能语音芯片TH1520,集成了思必驰全链路智能对话技术并进行模块化封装,目前已应用在空调、浴霸、智能面板等终端。“云+芯”方案输出能力为其优势,具体方案类型与收费模式也比较多样化。

AI新秀思必驰冲刺IPO:造芯同时能“造血”吗?

图片来源:思必驰招股书

那么“云+芯”的方案策略下,公司营收状况如何?2019-2021年,思必驰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 1.15 亿元、2.37 亿元和 3.07 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2.51 亿元、-1.80 亿元和-2.98 亿元,尚未实现盈利。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05亿元、-2.1亿元和-2.6亿元。

对此,思必驰在招股书中解释称一是因为其持续投入研发创新及市场拓展,研发投入、人员支出及采购金额大于销售回款;二是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公司员工数量的增加,导致人力成本增加。同期毛利率也呈下滑趋势,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72.17%、69.74%和 58.15%。

AI新秀思必驰冲刺IPO:造芯同时能“造血”吗?

图片来源:思必驰招股书

至于毛利率下降的原因,思必驰在招股书中解释道,报告期内公司产品结构发生变化,毛利率相对较低的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收入占比增加,具有商业合理性。

AI新秀思必驰冲刺IPO:造芯同时能“造血”吗?

图片来源:思必驰招股书

值得一提的是,营收与现金流均不尽人意的情况下,思必驰的研发支出却在不断增加。2019-2021年,思必驰研发投入分别为 1.9亿元、2.04亿元和 2.86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 173.35%、86.26%和 93.25%。人工智能语音语言行业具有研发周期相对较长和前期研发投入大的特点,思必驰如果在研发方向上未能做出正确判断,在研发过程中存在关键技术未能突破、新产品研发失败或者投入市场的新产品无法如期为公司带来预期收益等情况,业绩或许仍将“不理想”。

与此同时,在人工智能语音语言技术从研发投入到产业化落地的过程中,模型设计、数据准备、模型训练、准确度验证、业务流程监控以及适配开发等环节都有着巨大的挑战。同时,技术产业化过程要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行业知识和具体需求相结合。思必驰在招股书中表示其部分核心产品仍处于研发阶段,如果未来其产品定位及技术应用等产业化策略无法取得市场认可,将面临核心技术无法产业化的风险。

大客户变动频繁 AI赛场竞争激烈

思必驰在招股书中提到,其客户类型较为多元化。目前部分AI企业的确存在“大客户依赖症”的情况,例如依赖政府客户,导致出现回款较慢,方案可复制性差等问题。思必驰

在智能家电领域,与海信、华为、美的、长虹、天猫等客户达成深度合作;在智能汽车领域,公司的客户涵盖上汽、北汽、理想、哪吒、博泰等国内头部主机厂及 Tier1 厂商;在消费电子领域,客户包括 OPPO、小天才、优学派、纽曼等行业头部企业;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领域,思必驰的产品方案助力中国移动、顺丰快递、广州地铁、重庆农商行、江苏

网进等企业开展业务智能化升级。

AI新秀思必驰冲刺IPO:造芯同时能“造血”吗?

图片来源:思必驰招股书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来,思必驰的前五大客户一直在频繁变动。2019-2021年,除了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之外,思必驰的其他大客户在三年间均有很大变化。或许可能存在客户在合作完成后没有续约的情况。

毕竟,专注于语音技术服务的头部AI企业不在少数。思必驰的人机智能交互做到了“听得清、能理解、有知识、会决策、善表达、反应快”,但科大讯飞已经做到了“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据《2020-2021中国智能语音行业白皮书》,科大讯飞凭借较强的研发优势,以60%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竞争优势明显。

以阿里、百度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凭借其庞大的用户资源、各细分场景的数据积累,在语音交互技术领域持续发力,占据约 20%的市场份额。其他智能语音参与者,如思必驰、捷通华声、智臻智能、云知声等,总体份额小于20%。

虽然思必驰不光专注于语音技术,还在芯片制造上发力,但是依图科技、地平线、寒武纪等AI企业早已在国内AI造芯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在德本咨询发布的2021中国人工智能芯片企业TOP50中,也未见思必驰的身影。

如今,人工智能市场已经跨越了“讲故事、概念包装”的阶段,近年来,国内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迅速,竞争愈加激烈。无论是在智能语音语言领域还是芯片制造领域,思必驰都面临众多强势竞争对手。此外,百度、阿里等互联网企业也纷纷涉足人工智能行业,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思必驰若想做到突出重围,恐怕并非易事。

AI新秀思必驰冲刺IPO:造芯同时能“造血”吗?